咨询热线
0898-08980898传真:0898-08980898
央省媒看临沧 非遗之光闪耀边疆
“制曲、浸泡谷物、煮谷物、发酵、封存……”云南省临沧市凤庆县新华乡紫微村的晨雾还未散,66岁的苗族沃沱罗酒制作技艺传承人熊光亮,已蹲在院角的石臼旁念叨着口诀。他双手握着木槌,正将艾蒿、苦胆草细细捣碎,青绿的草药末混着山间晨露的湿气,在石臼里渐渐堆起——这是酿造沃沱罗酒的第一步,也是他守护这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日常。
在新华乡的群山之间,沃沱罗酒早不是普通佳酿,而是苗族千年文化的“活载体”。苗家人唤它“臼瓜”,意为藏着生活智慧的“礼酒”,婚丧嫁娶的重要场合里,少了它,仪式便像缺了魂。这份珍贵,藏在熊光亮掌心的每一道工序里:制曲时,他要将草药末与糯米粉按比例拌匀,捏出棕褐色的“小粑粑酒药”,“方圆几十里,现在能熟练制曲的没几户,早年还讲究‘传内不传外’,我现在常教村里年轻人,就怕手艺断了根”;选料时,玉米、高粱、稻谷、苦荞、小麦等谷物,他要一一挑选,瘪粒、受潮的全筛出去,“粮不好,酒就没了苗家的醇厚”。
泡粮要浸够两天两夜,让谷物吸饱后山的泉水;煮粮时守着土灶,火大了怕糊、火小了怕不透,直到颗粒微微开花才罢休;拌曲时酒药掰得匀,双手反复揉拌,让每粒谷物都裹上“酒魂”;最后用芭蕉叶塞紧坛口,抹上灶灰黄泥封严,让酒在陶罐里与时光慢慢磨合,“存得越久,开坛时的香气就越浓”。
而沃沱罗酒的魅力,更在那独有的饮用礼仪里。喜事时,酒坛拴于正堂屋门两侧,先请媒人举杯;丧事时,酒罐挂在“银杖”之旁,按辈分有序敬饮。执事人拱手作揖相请,宾客用扎着纱布的竹棍吸饮,一碗饮尽方添温水,席间更有酒歌相和,情谊随酒香流转。
如今,熊光亮的院坝里,新封的酒坛与陈酒排在一起,坛身上简单的苗家花纹,在阳光下泛着质朴的光。对他而言,酿酒不是任务,而是守护——守护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温度,守护着苗族千年的文化记忆。这一坛坛沃沱罗酒,装的是五谷精华,藏的是新华苗寨时光,更酿着代代相传的匠心与情义。
“不是所有酒,都能装下千年的故事;不是所有味道,都能留住民族的根。”来吧!走进新华苗寨赴一场与沃沱罗酒的约会,看传承人如何捣药制曲、黄泥封坛,用苗家传统的竹棍吸饮一口佳酿,在酒歌相伴中读懂这坛酒里藏着的苗族千年文化。
在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汉、傣、佤等民族在这里和睦相处、守望相助,共同奏响了一曲传统与现代交融、团结与发展共进的和谐曲。
踏入耿马,仿佛步入一座活态的民族团结博物馆。傣家少女身着绣有孔雀图案的筒裙,佤族汉子穿戴黑底红纹的服饰……不同的服饰共同诉说着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动态的文化交流是耿马县民族团结的生动体现。无论是在万人空巷的泼水节,还是在日常的村寨广场,象脚鼓的雄浑节奏都是凝聚人心的号角。傣族的柔美舞蹈与佤族的奔放歌舞同台竞演,独特的“马鹿舞”“紧那罗舞”舞出了各民族对吉祥安康的共同祈愿。这种深植于日常生活的文化互动与情感交融,构成了民族团结最深厚、最持久的力量。
民族团结进步,不仅在于情感的相连,更在于发展的共享。耿马县在守护民族文化根脉的同时,以创新思维探索出一条“活态传承”与“共享发展”相结合的道路,让非遗成为驱动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新引擎”——
古老的傣族织锦技艺,不再局限于传统筒裙。匠人们将其创新应用于时尚手包、创意家居等“国潮”单品,转化为经济效益;佤族的锻造技艺与木鼓文化,被开发成富有设计感的文创产品和体验项目……这些创新实践,不仅赋予了非遗新的生命力,更让掌握传统技艺的各族群众在文旅市场中获益,实现了文化保护与增收致富的双赢,极大地激发了各民族共同迈向现代化的内生动力。
同时,耿马县大力推动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促使文化从静态的“风景”转变为可参与、可体验、可消费的“场景”,为各族群众搭建了共享发展成果的“大舞台”。
在被誉为“中华傣家造纸第一村”的孟定镇芒团村,游客可以沉浸式体验传承600多年的傣族手工造纸术,这种深度旅游模式,不仅让非遗可知可感,更直接带动当地群众就业增收。通过持续举办泼水节、青苗节等民族节庆活动,打造精品旅游线路,耿马县成功将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越来越多各族群众吃上了“旅游饭”,在共同经营、共同服务的过程中,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经济发展共同体,夯实民族团结进步经济基石。
耿马县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仅深耕于内,更积极走向外部广阔天地,在更宏大的舞台上展示中华文化的多样性与包容性,耿马民族歌舞团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之一。
近年来,耿马民族歌舞团将非遗融入艺术创作,累计创作近200个优秀作品,《傣族女创拳》等屡获国家级、省级大奖,《UP耿马》等作品以时尚、创新的形式展现了民族文化的强大魅力。从参与“非遗里的中国”盛典,到赴内蒙古、香港乃至国际舞台演出,他们用歌舞语言,讲述着中国边疆民族团结、和谐发展的生动故事,让各族同胞在收获赞誉中增强了自豪感与凝聚力。
今日之耿马,傣族的柔美、佤族的粗犷与其他各民族的特色文化,不再是孤立的音符,而是共同谱写出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壮丽交响。
近日,沧源佤族自治县文化馆到糯良乡贺岭村开展佤族木鼓甩发舞技能培训,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基层“活起来、传下去”。
此次培训紧扣村民学习需求,采取“理论+实操”相结合的方式,系统讲解了佤族木鼓甩发舞的起源、文化寓意,帮助村民理解“跳什么、为何跳”,并从木鼓节奏把控、甩发动作力度与幅度等基础要点切入,通过“示范领跳,分组练习,一对一纠错”,手把手指导村民规范动作,确保学员能快速掌握。
佤族木鼓甩发舞是临沧市民族文化的重要标识,其中木鼓舞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厚重木鼓声传递佤族历史与信仰;甩发舞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灵动甩发动作为载体展现佤族儿女风采。
贺岭公播自然村农耕文化传承人赵国祥全程参与培训,帮村民纠正动作,他感慨道:“佤族的木鼓甩发舞和我们的农耕文化是‘一根藤上的瓜’,以前担心年轻人不爱学、没人传,今天看到这么多乡亲跟着老师认真练,我心里踏实多了。”
下一步,糯良乡将持续围绕民族歌舞、传统手工艺等特色文化资源,开展更多接地气的培训活动,以文化赋能乡村振兴。
“民以食为天”。在临沧云县这片充满烟火气的土地上,鸡肉米线产业既是承载本土饮食记忆的文化符号,更是撬动民生改善、激活地方经济的重要支点。从街头巷尾的早餐摊点到走向全国的连锁门店,都盛满着浓浓的乡愁。
近年来,云县将米线产业发展纳入战略布局,出台《云县加快推动米线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这份计划从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完善冷链物流体系,到创新线上线下营销模式、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全方位为产业发展破题引路。如今,“吃一碗云县鸡肉米线”已成为本地群众日常饮食与省内外游客到云县打卡的首选,产业热度持续攀升。
截至2025年6月底,云县米线生产主体已形成“龙头引领、中小补充”的格局。全县2家企业获得《食品生产许可证》(SC),43家加工小作坊完成登记备案,合规化生产水平显著提升。
产业以清水米线为主导、干浆米线为补充,日均产销鲜干米线吨,产品辐射临沧、大理、保山等周边地区,全年生产量9000吨,销售额突破5900万元。
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尤为突出。云县老农哥食品开发有限公司建成袋装与方便盒装米线吨,可提供多样化产品满足不同消费场景;临沧滇土食品开发有限公司专注干米线万元。企业持续在品类创新与规模扩张上发力,为产业注入源源不断的增长动力。
品牌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云县通过“非遗赋能+商标注册”双路径,让米线从“地方小吃”升级为“文化名片”。“云县鸡肉米线”成功入选省、市、县三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成为产业的“金字招牌”;3家企业先后注册“云县岩胖乌鸡米线”“忆碗线”“张一汤”“晓街尹氏鸡肉米线”等商标,形成鸡肉米线、肠旺米线、牛肉米线、凉米线等多元特色品牌矩阵。
品牌影响力已突破地域限制,“云县鸡肉米线”门店在省内各州市及四川、贵州、湖南、广东、上海等地铺开,总数达数千家。其中,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尹庆美及其学徒开设的“云县尹氏鸡肉米线家,“云县岩胖乌鸡米线万元,让“云县味道”走向全国餐桌。
米线产业的繁荣,离不开“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链条支撑。云县聚焦“打好底子、做特帽子、打响牌子”,推动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在原料端,累计发展优质绿色水稻12.91万亩,年产4.8万吨(以香软米为主),2024年推广加工型水稻600亩。
在辅料端,2023年以来建成香葱(佐料)示范基地1000余亩;培育山地黑肉鸡养殖主体15个,年存栏360万羽、出栏872万羽以上,生猪、肉牛养殖规模逐年扩大,为米线“帽子”(配料)提供稳定供给。全链条的完善不仅保障了产业可持续发展,更带动了水稻种植、畜禽养殖、物流运输等领域就业,让小米线成为群众增收、民生改善的“幸福线”。


